欢迎登陆潍坊艺术教育网!
潍坊艺术教育网

弹拨乐器——扬琴

扬琴,又称洋琴、打琴、铜丝琴、扇面琴、蝙蝠琴、蝴蝶琴,击弦乐器。扬琴是中国民族乐队中必不可少的乐器。
 
扬琴是中国常用的一种击弦乐器,与钢琴同宗,音色具有鲜明的特点,音量宏大, 刚柔并济;慢奏时,音色如叮咚的山泉,快奏时音色又如潺潺流水。音色明亮,犹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。表现力极为丰富,可以独奏、合奏或为琴书、说唱和戏曲伴奏,在民间器乐合奏和民族乐队中经常充当“钢琴伴奏”的角色,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主要乐器。
 
扬琴是明朝末期由波斯传入,最初是为曲艺伴奏,并形成多种流派。据史籍记载,中世纪以前,在中东的亚述、波斯等国,流行着一种桑图尔琴。它有梯形或长方形的琴箱,面板上张以几十条钢弦,在弦的2/3处支有条马,使每条弦发出五度关系的两个音。这种桑图尔琴,至今仍在伊朗、伊拉克、土耳其、中亚和印度等国流传。
 
明末,随着我国和西亚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。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我国,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,后逐渐扩及到闽、浙、江淮和中原地区,加入到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的行列。各地琴书多以扬琴作为主要伴奏乐器,如山东琴书、徐州琴书、安徽琴书、广西文场、贵州文琴、四川扬琴和云南扬琴等。在粤剧、潮剧、汉剧、闽剧、越剧和沪剧等地方戏曲音乐中,也都用扬琴作为伴奏乐器。
 
以上的是一种关于扬琴来源的比较普遍的看法,但也有人认为扬琴是通过陆路传入我国。如周菁葆《木卡姆探微》载:“过去人们认为扬琴是明代从海上通过沿海一带传入的。其实它是波斯人的乐器,早就传入天山南北了,很可能是由新疆传入内地的,这个乐器维吾尔人继承了下来。”
 
扬琴的基本竹法是两手轮流交替.传统竹法有“左竹法”和“右竹法”两种。五十年代未王沂甫先生总结出弹、轮、颤、滑、点、拔、揉、勾”扬琴八法。随着扬琴的发展,过去单一竹法已变成充分发挥两手主动性、灵活方便的混合竹法。 在继承传统、吸收、借鉴姊妹民族乐器和外国乐器技法特长的基础上,我国扬琴已自成一体,具有丰富多彩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手法。归纳起来,大致可分为七类:单音技术、双音、轮音、弹轮、分解和弦、两声部配置和色彩技巧。
 
琴音犹如涓涓细流,潺潺不止,常用于慢,中板歌唱性旋律,使之更加缠绵婉转;弹轮密集紧凑,多用于时值较短的音符,使之轻巧明快;分解和弦则宛如微波荡漾的湖面上闪烁的粼粼波光,常用于描绘秀丽的山河景色和大自然的迷人风光;两声部配置增强音响的立体感,使音乐形象的塑造更加鲜明丰满。

我要留言(留言后专人第一时间快速对接)

已有 1826 人通过我们找到了品牌教育
首页 |关于我们|广告刊例|正在咨询|教育视点|联系我们 |网站地图

鲁ICP备06012396号